做真正的研究
此篇转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
区分上学和研究
各位平时上课、学习、考试、升学,仿佛是在挤一条独木桥:考点就那么多,题型就那么几种,学生不需要天分,甚至不需要太多技巧,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,闷着头往前冲,总可以高分过关。而对于一名研究者而言,摆在你面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汪洋大海,仅靠毅力闭着眼睛向前冲是很难看到新大陆的。研究中没有辅导书,也没有老师告诉你教学大纲,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是每名研究人员自己的事。新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,必须学会如何自己归纳知识结构。如果有人问及你正在做的工作,你应该能像从 Google Earth 中找自己家一样,把自己的工作在一年、五年、十年、甚至整个世纪的时间尺度下,并且清晰、准确、不带偏见地勾勒出你正在做的工作在整个学科中的位置。可以说,清醒的位置感和准确的方向感,是比雄厚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成功要素。
在研究中,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样做更为重要。
在上课中,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作业题都是有答案的,并且这个答案一般都短到几张纸一定能写出来,而研究则不然。没人能保证哥德巴赫猜想一定是对的或是错的,也没人能保证你正在做的研究是否一定会有漂亮的结果。如果知识掌握没什么大问题,做作业通常会带给你一帆风顺但是平淡无奇的感觉,而做研究则是正相反。在绝大部分研究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,工作经常是没有效果没有方向甚至没有头绪的。但伴随着这长期的压抑,攻克难关所带来的瞬间的欢乐也绝非做出习题可比。
一个成熟的研究人员必须学会习惯失败
一些误区
在研究的过程中,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,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各种误区。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。
你给思路,我来实现:有些学生,他们具有不错的基本功,实验动手能力也很强。但是却缺乏独立精神。在身边我每每可以看见这些同学日夜辛勤,但是却从事着低级的,缺乏创造性的工作。这些人可以成为很好的工人,但他们绝对不是称职的研究者。
虽说任何一个研究小组都必须有人来承担具体的工作,但我们的态度必须鲜明:我们不应因这些机械性工作而满足,更不可能期望“你说方向,我来实现”这样的工作模式。
为了给做研究打基础,认真上数学课:如果你真正立志做研究,那么基础知识,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。但这些知识和上课关系真的不大。哪怕你交大的高数考了100分,充其量证明了你具有很好的应考能力。但是你用应用数学解决科学问题的本领到底有了多少提高呢?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上课、做作业就能掌握应用的能力。相比来说,更加直接而且高效的方法是早日进入研究领域,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锻炼。
这个课题太难太简单:很多人会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,比如“这个理论太难,一定做不出什么东西”,或者“这个理论太简单,做起来没什么意思”。的确存在很难,或者很简单的理论,我们的取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但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把新方向要么归为太难,要么归为太简单,这就是一个非常差的研究习惯了,会让他的研究根本无从下手。
担心自己理论太简单:不得不说,故弄玄虚是现在学术界一个很坏的风气。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简单理论包装起来,冠以时髦的数学或者物理名词,以为这样就会显得自己很渊博。实际上,这种做法乍一看也许会显得很花哨,但是在时间的考验下,过不了多久就会原形毕露。没意义的复杂包装只会让理论显得更丑陋和拙劣。对于这种刻意复杂化的趋势,我们应该以身作则,像抵制随地吐痰一样坚决抵制之。